IPv4的局限性有哪些
IPv4的局限性:
IPv4地址枯竭:IPv4地址为32位,因此IPv4的地址空间具有多于40亿的地址,但是,IPv4地址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按照这样的顺序分配的模式进行分配,而是采用了非常不合理、低效率的方法。IP地址被分为5类,只有3类用于IP网络。这导致互联网应用早的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大量的A类和B类网络,而发展中国家则没有足够的IP地址可用。
互联网骨干路由器路由表的压力过大:IPv4地址的设计是扁平结构,只有网络ID和主机ID部分,而且网络ID没有考虑地址规划的层次性和地址块的可聚合性,后来才从主机ID部分拿出部分来进行子网划分,解决了局部的问题,但是整个互联网骨干路由器不得不维护非常大的BGP路由表。尽管后来又设计了CIDR来解决这个问题,但是CIDR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
性能问题:IPv4数据包首部的长度是可变的,因此中间路由器要花费资源来判断首部的长度;为弥补IPv4地址不足而设计的NAT技术破坏了端到端的应用模型,导致网络性能受到影响,也影响了端到端的网络安全。
IP安全性不足:最初设计的认识不足导致IPv4协议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安全的问题,地址中的所有32位全部用来表示地址信息了。在其后的使用中,发现了大量的安全问题,为了弥补IPv4在安全方面的不足,又设计了IPSec、SSL等协议,为IPv4的安全问题打补丁。
地址配置与使用不够简便:所有用过IPv4地址的用户都清楚,如果想连接互联网,必须有一个IP地址。然而IP地址的知识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掌握的,对于很多不具备网络知识的用户而言,IP地址是相当玄妙的。为了方便用户使用,设计者设计了DHCP服务,解决了很多用户的问题,然而互联网的发展纳入了更多的智能终端,这些设备希望能够自动完成IP地址的配置,而DHCP对于这些设备来讲太奢侈了,并不利于这些设备功能的实现。因此自动完成地址配置就成了下一代互联网设计的要求。
QoS不能满足需要:与安全性问题类似,IPv4设计之初也没有考虑服务质量的问题。后来为了满足用户对互联网服务质量的要求,设计了相关的QoS协议,但是实现起来并不方便,也难以满足要求。在新的地址设计中也要考虑服务质量方面的需求。